關鍵詞:木屑顆粒機廠家 新能源過剩利用
新能源的口號也喊了很多年了,似乎國家也投資建設了不少的工程,但是最后的結果大部分都是不了了之,出現了邊建邊棄的怪圈行為。
長期存在的輸送消納問題不僅沒有緩解,近兩年反而更加惡化。“邊建邊棄”的背后,是我國新能源過剩的危機,龐大的投資在廣袤的原野里曬太陽。
我國已成為全球新能源裝機最大的國家,2016年上半年,全國風電累計并網容量達到1.37億千瓦,同比增長30%;2016年11月,全國累計并網光伏電站超過7400萬千瓦,同比增長40%。在產能嚴重過剩的情況下,新能源裝機并未減少,導致棄風棄光率不斷刷新紀錄,向常態化、惡性化發展。
在棄風棄光嚴重的同時,新能源財政補貼資金缺口也越來越大。國家能源局副局長李仰哲表示,2016年上半年,我國可再生能源補貼缺口達到550億元,原有的補貼模式難以為繼。
采訪中,新能源界人士認為,面對“邊建邊棄”的困局,目前亟待盤活存量,控制增量。否則,我國新能源產業會陷入東西南北中全面“趴窩”的困境。
其次調整新能源發展規劃,為“三北”地區預留更大的消納空間。2016年初,國家能源局叫停了甘吉蒙新等“三北”省區新增新能源項目,近期出臺的《風電發展“十三五”規劃》在布局上將風電開發主戰場從“三北”地區調整到了消納能力好的中東部和南方區。
采訪中,甘肅、內蒙古、青海的能源管理部門認為,“十三五”風光電的重點區,恰恰是“三北”地區新能源外送的目標區,這就意味著“三北”新能源大基地的外送空間已經十分狹窄,只能側重于就地消納,即使目前在建的多條特高壓輸電工程建成,外送仍然有限。
新能源企業認為,國家核準“三北”6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時,基本思路就是建設大基地,融入大電網,將“三北”新能源向“三華”地區輸送,現在新能源布局的調整,基本上砍斷了“三北”新能源外送后路。雖然“十三五”規劃提出解決“三北”4000萬千瓦風電的外送消納問題,但沒有可操作的細則,如何外送,送到哪里,都是未知數。在電力市場蛋糕不增反減的情況下,各省市首先確保消納本區域內的電力電量,誰又給外省電力讓出市場份額呢?業界認為,當新能源“村村冒煙”的時候,就預示著這個產業已經沒有發展空間了。
 |